1999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在弋阳县清湖段信江河畔,突然响起了一声鸟铳枪响,这一枪不但震惊了中国,也震动了世界,还触动了杨斌。
开枪的是一名淳朴的农民,靠着打猎补贴家用。他不知道这次打的竟是中国和世界生物科学家们苦苦寻找的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是中国特有鸟种,身形较一般鸭子纤细,头上有极具辨识度的冠羽,它在何处越冬一直是一个谜。
当时生物资料匮乏,尽管一直在向公众宣传保护,却连一张中华秋沙鸭的照片也没有。没有认识,谈何保护!
杨斌目睹了家乡的这场悲剧,作为摄影爱好者的他,决定从零开始、自己摸索拍摄这个家乡的“国宝”鸟类。
中华秋沙鸭非常警惕,为了不惊扰他们,他坐在铺了稻草的田间烂泥里,大雨天躲在河堤旁的树后,他曾经满身雨水、泥水,甚至肘部和漆部磨破出血。
付出是有回报的。经过几年的观察和拍摄,他积累了丰富的中华秋沙鸭习性照片,并完整的撰写了中华秋沙鸭的越冬习性,供大众了解认识这种珍稀鸟儿,填补了中华秋沙鸭资料的空白。
2004年杨斌自费进行《走近国宝》中华秋沙鸭专题展览,向大众科普鸟类知识 还吸引了多位学者专家前来拜访参观
他还拥有中华秋沙鸭的信物。某个冬天,他观察中华秋沙鸭梳理羽毛,突然一根羽毛掉落顺着河流流下,他顾不得大冬天刺骨的冰水,猛地跑到下游捞起这根珍贵的羽毛,他说这是中华秋沙鸭给他,20年坚持拍摄的一个礼物。
Q:您被专家誉为“中华秋沙鸭”拍摄第一人,为何在网络中却很少见到您的鸟类作品?
A:这源自一个承诺。2000年,我在江西弋阳开始拍摄中华秋沙鸭,那时候很多人还不认识这种鸟。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摸索,我拍摄到中华秋沙鸭的一系列越冬生活习性,我把这些照片寄给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专家何芬奇教授,何教授惊喜之余对我说,能不能不要传播中华秋沙鸭的摄影作品。这对于一个摄影爱好者来说是很残忍的,你无法将自己拍摄到的珍贵影像公之于众,无法将付出的心血换取相应版权费。经过何教授的点拨,我了解到原来拍摄也是一种打扰鸟类的行为,有不少地方就出现过这样的悲剧,一种珍惜美丽的鸟儿因为摄影师趋之若鹜的拍摄在当地绝迹,这是很痛心的。因此我的作品主要用于公益宣传和保护,很少对外传播。
A:望远镜和摄影器材,以及一个折叠凳。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野外观鸟我们相对不那么需要费尽心思隐蔽自己了,但有时候等鸟一等就是半天、一天,有折叠凳歇息是很重要的。望远镜是最重要的观察设备,用它可以数清鸟儿的数量、辨认雌雄、观察它们的各种习性状态。当鸟儿离得近时,我会拿出摄影机记录下鸟儿的一些影像画面,例如它们的各种生活状态,捕食、清理羽毛等等。我不执着于昂贵的摄影器材,不追求“数毛”感的拍摄,那是建立在比拼器材、甚至不惜靠近鸟儿惊扰鸟儿的基础上的。
A:我很惊艳博冠望远镜的品质。在黄昏时候,鸿鹄望远镜还非常明亮通透。中国光学起步晚,国外产品有几百年的技术沉淀优势,而博冠已经非常出色,不逊色于国外品牌。
A:希望大家更多用影像的方式去保护珍惜动物,而不是用影像去惊扰他们。我相信如果我们拥有保护珍稀动物的一致目标,“人鸟共家园”这个愿望不会很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绿色教育是最有效的路径。为了培养更多当地的“鸟人”,使当地出现更多“生态先锋”,在杨斌老师和庙脚小学校长的支持和积极推进下,博冠爱鸟社成立!也许以后在弋阳,会有更多人守护美丽的中华秋沙鸭!观鸟只是第一步,一名真正的鸟人还要走完“识鸟认鸟爱鸟”这一系列过程,相信迈出这一步,会有更多热爱的力量一起来推动自然生态保护。